2018年南通成人高考專升本政治考前重點
題目部分
簡答:
1、為什么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P59
2、簡述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P59
3、為什么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P59
4、簡述社會基本矛盾的內容及其根據。P128
5、簡述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的內容。P128
6、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 P137-138(三點)
7、毛澤東思想主要內容,獨創性成果(7 點)P142~144
8、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 P144
9、簡述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 P182
10、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要求。P250
11、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主要特點 P250
12、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依靠力量有哪些?P370
13、簡述中國共產黨成立 90 年來團結帶領人民完成和推進的三件大事。P370
14、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點是什么?P322
15、簡述生態文明體系包括的主要內容 P322
論述題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為什么要秉持親誠惠容,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P339
辨析
1、改革是社會注意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P199
2、改革是一場新的偉大革命或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P211
3、穩定的社會就是和諧社會。P322
4、和諧社會是沒有矛盾和沖突的社會 P322
5、階級斗爭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P128
6、人民群眾即勞動群眾。P128
7、新生事物就是新出現的事物。P59
8、假象是一種錯覺。P59
9、工農武裝割據是中國革命的重要內容和主要形式。P181
10、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P250
11、多數人擁護的就是真理。P82
答案部分
簡答: 1、為什么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P59
(1)新事物符合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發展前途, 而舊事物喪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發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 代替。
(2) 新事物優越于舊事物。新事物是在舊事物的基礎上產生和成長的,它克 服了舊事物中一切消極的因素,吸收了舊事物中的積極因素.并增添了富有生命 力的新內容。因而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
(3) 在社會領域中,新事物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 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它必然戰勝舊事物。
2、簡述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P59 (1)唯物辯證法是關于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科學理論體系。 (2)在唯物辯證法的理論體系中,對立統一規律處于實質和核心的地位,這
是因為:①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和事物變化發展的內在動 力;②對立統一規律是貫穿唯物辯證法其他規律和范疇的中心線索,也是理解和 把握它們的關鍵;③矛盾分析法即對立統一的分析方法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根本方法;④是否承認對立統一規律即矛盾規律,是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斗爭的焦 點和根本分歧。
(3)強調對立統一規律在唯物辯證法中的核心地位,不是要以它代替其他規 律和范疇,而是要全面而有重點、完整而又準確地把握唯物辯證法的科學體系, 把握唯物辯證法與形面上學的根本區別。
3、為什么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P59 (1)具體問題其體分析即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指導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矛
盾的特殊性是指具體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方面都有其特點。矛盾的 特殊性規定著事物的特殊本質而同其他事物區別開來。
(2)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之所以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是因為:①具體問 題具體分析,認識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學地認識事物的基礎,是區別事物的前 提。②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認識事物矛盾的特殊本質和規律,才能堅持從實 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唯物主義思想路線。③只有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 到解決具體矛盾的正確方法。
4、簡述社會基本矛盾的內容及其根據。P128
(1)社會基本矛盾是指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 矛盾。 (2)這兩對矛盾之所以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主要根據是:第一,這兩對
矛盾所涉及的三個方面即生產力、生產關系(即經濟基礎)、上層建筑,概括了社 會生活的基本領域、基本關系,形成了社會的基本結構。第二,這兩對矛盾存在 于一切社會形態之中,貫穿人類社會發展始終,決定著每一社會形態的性質,決 定和支配著其他社會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第三,這兩對 矛盾運動過程中所體現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本質的、
必然的辯證聯系,即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 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3)在兩對社會基本矛盾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具有更為根本的意義。
5、簡述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的內容。P128 (1)中國共產黨從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這一唯物史觀基本原理出發 ,在革
命與建設的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可以說群眾史觀是群眾觀 點與群眾路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依據,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是群眾史觀在中國革 命和建設實踐中的應用。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本身就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 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典范。
(2)群眾觀點,即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 點,向人群眾負責的觀點,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群眾觀點是無產階級政黨的 根本觀點,解決的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和建設中的世界觀問題。
(3)群眾路線,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 去”。“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是無產階級政黨根本的政治路線與組織路 線,回答了中國共產黨了誰、依靠誰的問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無 產階級政黨根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回答了中國共產黨如何處理理論與實踐、 堅持黨的領導與依靠人民群眾之間辯證關系問題。
6、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 P137-138(三點)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具
體地說,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國 的歷史,中國的文化結合起來,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現具體化,成為中國式的 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包括以下三層內容:
第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 實際問題。在經濟、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進行革命,必然遇到 許多特殊的復雜問題,靠背誦馬克思列寧主義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國經驗,不可能 解決這些問題。同樣,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也不能把馬克思主文當 作教條,更無法照抄別人的經驗。要真正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來指導中國革命、 建設和改革,必須緊密結合中國國情和時代條件,尋找適合中國實際的革命與建 設道路和方略。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從而用“具體的馬克思主義”來指 導中國的具體行動。
第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和歷史經 驗提升為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礎是中國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 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在這個過程中, 必然會產生許多具有獨創性的實踐經驗,通過對這些經驗的總結和提煉,就會創 造出新的東西。發展馬克思主義,也就是毛澤東強調的“使中國革命豐富的實際 馬克思主義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還包括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 法去總結中國的歷史經驗。要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應該了解和懂得中國的歷 史狀況和社會狀況、中國的特點、中國社會的發展規律,達到對于馬克思主義的 理論和中國的實踐之完整的、統一的、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第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植根于中國的優秀文化之中。馬 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外來文化傳入中國,要使它能為中國人民廣泛接受,并在實踐 中發揮指導作用,必須尋找到一種為中國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馬克
思主義中國化既不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照搬,也不是對中國文化的復制,而是將馬 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文化中的優秀成分融合。這就需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 國歷史和中國文化結合起來,使馬克思主義扎根于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土壤之中 而得以生長和繁榮起來。
概括地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用馬克思主義來解決中國的問題,同時又 使中國豐富的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并且同中國的歷史傳統、優秀文化相結合, 不斷賦予中國馬克思主義以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
7、毛澤東思想主要內容,獨創性成果(7 點)P142~144 毛澤東思想作為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
理論成果,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指導思想,其基本原理構成的 科學體系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創造性地運用到中國 革命和建設的各個領域。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以及哲學等方面,都有獨創 性成果。
第一,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 毛澤東從中國的歷史狀況和社會條件出發,深刻研究中國革命的特點和規
律,創立了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 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其一,農民不僅是無產階級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最忠實最可靠的同盟者,而且是這個革命的主力軍。只有廣 泛深入地發動農民,徹底解決農民的土地向題,和農民階級結成鞏固的聯盟,才 能掌握民主革命的領導權,戰勝強大的敵人。其二,中國資產階級分為兩個部分, 一部分是依附于帝國主義的大資產階級(即買辦資產階級、官僚資產階級),另一 部分是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動搖性的民族資產階級。無產階級領導的統一戰線要爭 取民族資產階級參加,并且在特殊條件下把一部分大資產階級也包括在內,以求 ****限度地孤立最主要的敵人。在同資產階級結成統一戰線時,要保持無產階級 的獨立性,實行又團結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的政策;在被迫同資產階級、主要 是同大資產階級分裂時,要敢于并善于同大資產階級進行堅決的武裝斗爭,同時 要繼續爭取民族資產階級的同情或中立。其三,中國革命只能以長期的武裝斗爭 為主要形式,土地革命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內容,農村根據地是中國革命的戰略基 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唯一正確的道路。其四,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直接目標,是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并為建立社會主 義制度準備條件。
第二,關于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中國社會主義
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雖然經歷過曲折和挫折,但仍創造性地提出了許多正確的 理論原則,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其一,關于社會主義時期人民民主專政的 理論,即對人民內部的民主方面和對反動派的專政方面互相結合合起來就是人民 民主專政的理論,豐富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學說。其二, 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社會主義改造的理論。毛澤東和黨中央依據新民主主義革命勝 利后所創造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政治條件,采取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 改造同時并舉的方針,實行逐步改造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具體政策,從理論和實踐 上解決了在中國這樣一個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經濟文化落后的大國中建立 社會主義制度的艱難任務。其三,嚴格區分和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社會兩類不同性 質矛盾的學說,特別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理論和一系列正確方針。其四,
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戰略思想。毛澤東多次指出不要機械地搬用外國的經 驗,而要從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這種情況出發,以農業為基礎,正確處理重工業 同農業、輕工業的關系,充分重視發展農業和輕工業,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 工業化道路;強調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要處理好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大型企業和 中小型企業,漢族和少數民族,沿海和內地,中央和地方,自力更生和學習外國 等各種關系,處理好積累和消費的關系,注意綜合平衡;指出工人是企業的主人, 要實行干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和技術人員、工人、 干部“三結合”;號召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索,以便團結全 國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強大國家的戰略思想。
第三,關于革命軍隊建設、軍事戰略和國防建設的理論。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總結了長期革命戰爭中積累起來的極為豐
富的經驗,創立了具有完整理論形態和科學體系的毛澤東軍事思想。其一,建設 新型人民軍隊的思想,毛澤東系統地解決了如何把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革命軍隊 建設成為一支無產階級性質的、具有嚴格紀律的、同人民群眾保持親密聯系的新 型人民軍隊的問題。他規定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人民軍隊的唯一宗旨,強調 是黨指揮槍而不是槍指揮黨的原則,制定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主張實行政治、 經濟、軍事三大民主,實行官兵一致、軍民一致和瓦解敵軍的原則,提出和總結 了一整套軍隊政治工作的方針和方法。其二,人民戰爭的思想和一系列人民戰爭 的戰略戰術原則。毛澤東指出要以人民軍隊為骨干,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建立農 村根據地,進行人民戰爭。他把游擊戰爭提高到戰略地位,認為中國革命戰爭在 長時期內的主要作戰形式是游擊戰和帶游擊性的運動戰。提出要隨著敵我力量對 比的變化和戰爭發展的進程,正確地實行軍事戰略的轉變。他為革命軍隊制定了 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實行戰略上的持久戰和戰役、戰斗上的速決戰,把戰略上的 劣勢轉變為戰役、戰斗上的優勢,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等戰略戰術。他 在解放戰爭中總結出著名的十大軍事原則。其三,在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提出 必須加強國防,建設現代化革命武裝力量和發展現代化國防技術等重要思想。
第四,關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論。 毛澤東思想中政策和策略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在中國
革命和建設實踐中靈活運用的典范,是對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的極大豐富和發 展。其一,毛澤東精辟地論證了政策和策略的極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黨 的生命,必須根據政治形勢、階級關系和實際情況及其變化制定黨的政策,把政 策的原則性和策略的靈活性結合起來。其二,毛澤東在對敵斗爭和統一戰線等方 面,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思想。他指出弱小的革命力量在變化著的主客 觀條件下,能夠最終戰勝強大的反動力量,戰略上要藐視敵人、戰術上要重視敵 人;要拿握斗爭的主要方向,不要四面出擊;對敵人要區別對待、分化瓦解,實 行利用矛盾、爭取多數、反對少數、各個擊破的策略;在反動統治地區,要把合 法斗爭和非法斗爭結合起來,在組織上采取隱蔽精干的方針;對被打倒的敵對階 級成員,給予生活出路,讓他們在勞動中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無產階級 及其政黨要實現自己對同盟者的領導,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率領被領導者向 著共同的敵人作堅決斗爭并取得勝利,二是對被導者給予物質利益,至少不損害 其利益,同時給予政治教育。
第五,關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論。 毛澤東高度重視意識形態領域的工作,闡明了文化和政治、經濟的辯證關系,
提出了許多重要思想:其一,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
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以偉大的影響和作用;而經濟是 基礎,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表現。其二,思想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 作的生命線,要實行政治工作和經濟工作的統一,政治和技術的統一的原則;思 想政治工作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提高人們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思想政治工作必須采取說服教育的方法。其三,在 文化工作方面,強調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 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的方針。其四,強調知識分子在革命和建設 中具有重要作用,指出知識分子已經是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一部分,號召知識 分子要同工農相結合,走又紅又專的道路,通過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學習社會 和工作實踐樹立無產階級世界觀。
第六,關于黨的建設的理論。 毛澤東成功地解決了中國無產階級人數少、農民和小資產階級占人口大多數
這樣的條件下建設無產階級政黨的問題。其一,特別注重從思想上建黨。提出黨 員不但要在組織上入黨,而且要在思想上入黨,經常注意用無產階級思想改造和 克服克服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其二,總結了黨的三大優良作風,指出理論聯系 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 其三,針對歷史上黨內斗爭中存在過“殘酷斗爭、無情打擊”的“左”的錯誤, 提出“懲前毖后、治病教人”的方針,強調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團結同志,創造了 通過批評與自我批評進行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的整風形式。其四,提出要加強執 政黨建設,反復告誡全黨必須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艱苦奮斗的作風,要警 惕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侵蝕,反對脫離群眾的官僚主義。
第七,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 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是貫穿于毛澤東思想科學體系的立場、觀點、方法。它
們有三個基本方面,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實事求是,就是一切從 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 實踐相結合,不斷地深化對中國國情的認識,研究和把握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找出適合中國情況的革命和建設道路,確定黨領導人民改造中國、建設中國的戰 略策略。群眾路線,就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 系統地運用在黨的全部活動中形成的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也是黨的 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 到群眾中去。獨立自主就是從中國的實際出發,運用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走出 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正確道路;就是堅定不移地維護民族獨立、捍衛國家主權, 把立足點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同時積極爭取外援,學習外國一切對我們 有益的先進事物,把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做好,這也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必須堅 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則。
8、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 P144 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是貫穿于毛澤東思想科學體系的立場、觀點、方法。它
們有三個基本方面,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實事求是,就是一切從 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 實踐相結合,不斷地深化對中國國情的認識,研究和把握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找出適合中國情況的革命和建設道路,確定黨領導人民改造中國、建設中國的戰 略策略。群眾路線,就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 系統地運用在黨的全部活動中形成的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也是黨的
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 到群眾中去。獨立自主就是從中國的實際出發,運用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走出 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正確道路;就是堅定不移地維護民族獨立、捍衛國家主權, 把立足點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同時積極爭取外援,學習外國一切對我們 有益的先進事物,把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做好,這也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必須堅 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則。
9、簡述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 P182
(1) 1953 年,黨中央和毛澤東正式提出并完整表述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 基本內容。即,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 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激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 步實現國家的工業化,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 主義改造。(2)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核心內容是“一化三改”,包括兩方面內容:一 是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這是總路線的主體;一是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 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是總路線的兩翼,二者互相聯系和制約, 體現了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系的有機統一,是一條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 改造同時并舉的總路線。
10、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要求。P250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全
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決“三農”問題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體現,是解決“三 農”問題的新理念,是實現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進一步促進農村城市化的新舉 措。《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要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方略,在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的同時,按 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要求,扎實穩步推 進新農村建設。
11、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主要特點 P250 經濟發展新常態主要有以下特點:(1)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2)經濟
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 居民收人占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3)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 創新驅動。
12、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依靠力量有哪些?P370 (1)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2)農民是我國人數最多的黨的依靠力量。(3)
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擔負著重大的歷史責任。(4) 人民軍隊是社會主 義祖國的保衛者和重要的建設力量。(5) 新出現的社會階層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事業的建設者。
13、簡述中國共產黨成立 90 年來團結帶領人民完成和推進的三件大事。P370 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9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90 年來,我們
黨團結帶領人民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書寫了人類發展史上驚天地、泣鬼神 的壯麗史詩,集中體現為完成和推進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我們黨緊緊依靠 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第二件大事,我們黨
緊緊依靠人民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第三件大事,我 們黨緊緊依靠人民進行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創、堅持、發展了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這三件大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不可 逆轉地結束了近代以后中國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的悲慘命運,不可逆轉地開啟了 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進軍,使具有 5000 多年文明歷史 的中國面貌煥然一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14、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點是什么?P322 精準扶貧、精準脫離是新時期扶貧工作的基本方略。重點包括以下幾個方
面:(1)對有勞動能力的,支持發展特色產業和轉移就業。(2)對“一方水土養不 起一方人”的,實施扶貧搬遷。(3)對生態特別重要和脆弱的,實行生態保護扶 貧。(4) 對喪失勞動能力的,實施兜底性保障政策。(5)對因病致貧的,提供醫 療救助保障。
15、簡述生態文明體系包括的主要內容 P322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強調,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
態文明制度體系。主要內容是:(1) 生態文明決策制度;(2)生態文明評價制度; (3)生態文明管理制度;(4)生態文明考核制度。
論述題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為什么要秉持親誠惠容,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P339
這是由“一帶一路”倡議的內涵和特點決定的,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 必然要求。(1)“一帶一路”倡議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提 供了一個具有廣泛包容性的合作平臺,是推動開放合作、促進和平發展的中國方 案。把“一帶一路”的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需要各方面增進理解、凝聚共識、 積極參與、共同努力,形成推動”一帶一路” 建設的合力。(2)秉持親誠惠容, 是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前提。只有秉持親誠惠容理念,把快速發展的中 國經濟同沿線國家的利益緊密結合起來,才能使相關國家增強對“一帶一路”的 認識和支持,提高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積極性。 (3)共商共建共享,是推進 “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原則。共商,就是集思廣益,溝通協商,兼顧各方利益; 共建,就是各施所長,各盡所能,共同參與,充分發揮各方優勢和潛能;共享, 就是互利共贏,尋求各方利益契合點和合作****公約數,做大共同利益蛋糕,讓 共建成果惠及更廣泛領城。三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構成一個有機統一整體。
辨析 1、改革是社會注意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P199
正確。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這是由我國現階段社會矛盾 的基本性質決定的。(1)在我國,雖然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 之間存在著矛盾,但這種矛盾是非對抗性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相一致基礎上 的矛盾。(2)矛盾的這種基本性質,決定了社會主義制度本身可以通過改革生產 關系和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從而推動其自 身的進步與完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 展。
2、改革是一場新的偉大革命或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P211 正確。改革的實質就是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各種體
制,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無論從改革在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 方面所起的作用看,還是從引起我國社會關系和社會生活變革的深度和廣度看, 都可以說是開始了一場新的偉大革命,即第二次革命。
3、穩定的社會就是和諧社會。P322 錯誤。和諧社會并不簡單等同于穩定社會。和諧社會必然是穩定的社會,但
是穩定的社會不一定和諧。在歷史上,有的穩定社會是以犧牲社會活力為代價的。 和諧社會不是靜態的完美,而是動態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我們要構建的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一個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 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是一個包括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 相處的完整統一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體系。
4、和諧社會是沒有矛盾和沖突的社會 P322 錯誤。和諧并不是無差別、無矛盾、無沖突。對立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兩個
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基本屬性,它們共同推動事物的運動和發展,達到動態的 和諧。和諧是反映事物與現象的協調、適中、秩序、平衡的存在狀態的范疇,是 多樣性的協調和統一,表明事物發展變化合乎邏輯或規律。因此,和諧社會不是 單一、均質,沒有矛盾和沖突的狀態,多元和差異是和諧社會的前提。沒有差異, 就無所謂和諧,“和而不同”才能和諧。和諧社會的美妙不在于”無差別”或” 無矛盾”,而恰恰在于正確處理和協調各種利益矛盾。
5、階級斗爭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P128 錯誤。(1)階級斗爭只在階級社會中才是歷史發展的動力,在無階級社會中
不存在階級和階級斗爭,當然也就談不上階級斗爭是歷史發展的動力。 (2)即使是在階級社會中,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也不是階級斗爭,而是社會基本矛 盾,階級斗爭是社會基本矛盾在階級關系中的具體表現。 (3)關于階級斗爭的歷史作用,正確的表述是: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6、人民群眾即勞動群眾。P128 錯誤。(1)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歷史條件下有不同的內涵,在
階級社會中通常會包括若千不同的階級,既有列削階級,也有被剝削階級,既有 勞動階級,也有非勞動階級。當然,任何時代,勞動群眾都是人民群眾的主體和 絕大多數。 (2)人民群眾是指推動歷史前進的大多數人,所以無論是剝削階級,還是被剝削 階級,無論是勞動階級,還是非勞動階級,只要是順應歷史潮流,與社會絕大多 數人站在一起,推動歷史前進的進步階級,都屬于人民群眾。
7、新生事物就是新出現的事物。P59
錯誤。混淆了新舊事物的本質區別。(1) 新生事物是指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 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舊事物則是指喪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趨滅 亡的事物。(2)區別新舊事物的根本標準是:是否符合事物的客觀規律和是否有強
大的生命力及遠大前途。不能把是不是新出現的作為衡量標準。有些事物雖然是 新出現的,但本質上卻是舊事物,是舊事物以新的形式出現了。
8、假象是一種錯覺。P59 錯誤。假象與錯覺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不能混淆。(1) 假象是現象的一種,
是歪曲地表現本質的現象。假象同真象一樣也是本質的表現,是本質的一個規定、 一個環節、一個方面。(2)假象和錯覺有本質的區別:假象是客觀事物本身的表現, 是客觀的;錯覺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錯誤認識,是主觀的。(3) 假象同錯覺又有 聯系,即假象容易引起人們的錯覺。
9、工農武裝割據是中國革命的重要內容和主要形式。P181 正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國情決定了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必須走
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工農武裝割據”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土地革命 為基本內容,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以革命根據地為戰略陣地的三者密切結合。 只有進行土地革命,消滅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廣泛動員和組織占人口絕大多數 的農民群眾參加武裝斗爭,鞏固和擴大農村革命根據地;只有建立革命武裝,進 行武裝斗爭,才能有效地開展土地革命,保衛根據地的發展;只有建設鞏固的農 村革命根據地,才能使土地革命有堅實的基礎,武裝斗爭才有可靠的依托。工農 武裝割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和農 民斗爭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是新民主主義革命 的重要內容和主要形式。
10、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P250 正確。(1)所有制與所有制的實現形式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①
公有制反映的是生產資料的公有性質,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反映的是公有資產的組 織形式和經營方式。②公有制的內容,要由公有制實現形式來體現;公有制經濟 質的提高,也必須通過適當的公有制實現形式來完成。③同一種所有制經濟,可 以有不同的實現形式;反之,同一種具體的實現形式,可以為不同的所有制經濟 所采用。(2) 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公有制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在社會 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切反映社會化生產規律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都可以大 膽利用。在我國的改革開放實踐中,出現了多種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如股份制、 股份合作制、合作經濟等。
11、多數人擁護的就是真理。P82 錯誤。多數人擁護的不一定就是真理。
(1)真理是標志主觀認識同客觀實際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 規律的正確反映。檢驗一種認識是不是真理,要看它是否符合客觀事物及其規律, 只有社會實踐及其結果才能充當這一標準。 而人們是否擁護,這是一種主觀判 斷,不能作為客觀標準。
(2) 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它必然在指導實踐中獲得越來 越多的人的擁護,這是實踐標準的作用。但不能說獲得多數人擁護的就一定是真 理。 迷信和謊言在一定條件下被多數人擁護,但卻不是真理;如果一種真理性 的認識開始時只有少數人擁護,也不能否認它是真理。最終還是由實踐來證明其 真謬。